唐山召开《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实施新闻发布会。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6月25日,《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新闻发布会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会议由唐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市司法局、市应急管理局主办。
发布会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王保军主持。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学山介绍了《条例》立法的必要性,市司法局副局长杨国清介绍了立法过程,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白林渠介绍了《条例》的主要内容,并就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分别进行了解答。
《唐山市防灾减灾救灾条例》已于2020年12月28日唐山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于2021年3月31日批准,于2021年4月6日公布、自2021年7月1日起施行。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唐山视察,称赞唐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唐山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总书记在唐山首次提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以总书记防灾减灾救灾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根本遵循,加强防灾减灾救灾立法,是唐山感恩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一直以来,唐山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领导全市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活动,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但唐山也面临着严峻的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制定一部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综合性地方法规,十分必要。
《条例》共7章51条,制定过程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为统领,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总目标,突出问题导向,大胆探索创新,努力为促进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提升提供法治保障。主要内容包括总则、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响应与处置、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法律责任、附则。
《条例》着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和机制创新,打造了七大亮点:一是明确立法基本原则。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作为基本原则写入《条例》。二是着力夯实基层基础。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突出应急物资前置储备,提高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居民承灾抗灾能力提升。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自储应急物资,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鼓励投保自然灾害保险。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防灾减灾救灾全过程。五是积极关注灾民心理恢复,规定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等服务。六是大力扶持应急装备产业发展。推进高端、智能应急装备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高应急装备保障能力。七是提出加强域外自然灾害援助,体现唐山感恩精神。
【记者提问环节】
记者:为保证立法质量,《条例》在制定过程中采取了哪些措施?
唐山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学山:作为全国首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立法,《条例》既缺乏直接上位法依据的指导,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为了保证立法质量,我市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主要采取了以下三项措施:
一是聘请专业团队参与法规起草。为确保立法质量,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智库作用,市应急管理局与第三方合作机构——河北大学签订立法项目委托协议,聘请有关专家参与法规文本起草。河北大学立法调研组多次来唐,围绕立法框架以及目前我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职责划分、灾害预防机制建设、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基层应急救援能力和队伍建设、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等17个方面与全市应急管理系统以及市直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交流,并深入遵化市、乐亭县以及丰南区等重点县(市)区,围绕10方面的课题进行了座谈,实地查看了村(居)灾害预警、宣传教育、应急演练以及物资储备等情况,掌握了第一手材料。
二是广泛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并积极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为了提高立法质量,广泛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76部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文件内容的《防灾减灾救灾相关法律法规汇编》,作为《条例》立法的重要依据。同时,主动学习借鉴外地防灾减灾救灾管理工作经验和立法经验,前往四川省绵阳市、雅安市进行了学习考察,并深入部分县(市、区)召开座谈会,听取基层单位意见和建议。法规文本起草完成后,在中国唐山网站全文刊发,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时,印发各级各有关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并就一些基本内容和重点问题召集市工信、水利、财政、行政审批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讨,确保《条例(草案)》更加符合实际。
三是发挥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代表立法主体作用。《条例(草案)》先后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进行了两次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认真审议,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会后,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对《条例(草案)》进行认真修改,并印发各县(市、区)人大常委会、立法联系点再次征求代表和社会各界意见,对反馈意见建议逐条研究,认真吸收完善,发扬了民主,凝聚了共识。
记者:作为一部创制性法规,《条例》在内容上有哪些亮点?
唐山市司法局副局长杨国清:作为全国首部防灾减灾救灾综合性立法,《条例》着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制度和机制创新,努力实现张古江书记对立法工作作出的“小切口、能落地、真管用、见成效”的要求,重点在以下七个方面提出唐山方案,体现唐山特色。
一是明确防灾减灾救灾立法基本原则。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重要指示落实作为基本原则写入《条例》。二是着力夯实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在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全覆盖的责任体系的基础上,着力壮大以乡镇(街道)、村(居)以及企事业单位为主体的基层应急救援队伍;规定整合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明确给予适当补助并定期培训,保证基层人员待遇;突出应急物资前置储备,提高基层应急物资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居民承灾抗灾能力提升。在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宣传和逃生避险演练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居民家庭自储应急物资,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推进农业保险和农村住房保险,鼓励、支持居民投保自然灾害保险,提高人民群众的抗灾能力。四是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规定了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救助捐赠、志愿服务等支持政策。五是积极关注灾民心理恢复,规定组织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工作,提供法律援助、帮助查找失踪失联人员等服务。六是大力扶持应急装备产业发展。规定建设涵盖防灾减灾救灾全链条的应急装备产业基地,推进高端、智能应急装备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提高应急装备保障能力。七是提出加强域外自然灾害援助,体现唐山感恩精神。
记者:《条例》实施后,下一步将采取哪些贯彻落实措施?
唐山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白林渠:《条例》的出台,对推动防抗救相结合工作机制的建立,促进“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工作格局的形成,实现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精准化、科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我们将通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宣贯活动,提高广大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在全市上下营造人人关心、关注、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浓厚氛围,为《条例》的贯彻落实奠定良好基础。
一是广泛开展各类宣传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媒体,采用专版、专栏、专题报道、访谈直播等形式宣传《条例》,报道《条例》内容及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宣传贯彻活动动态。积极发动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广大群众和职工知晓《条例》内容。
二是精心组织学习培训。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各级各有关部门开展一次专题培训,确保各级各有关部门准确掌握《条例》内容,增强运用《条例》推动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组织开展竞赛答题活动,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关注、参与《条例》学习,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灾减灾救灾意识,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是推动做好《条例》贯彻实施。市减灾办将督促各县(市)区减灾办及市减灾委各成员单位在学深吃透《条例》规定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各自职责进一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完善相关工作机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落实措施,逐步形成各司其职、团结协作、齐抓共管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我市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