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07 17:03:5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9月1日起唐山取消所有省内异地就医备案

唐山市召开医保工作成果展示新闻发布会。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9月1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朱振波等相关负责人,就唐山市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实录如下: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视察唐山作出重要指示5周年,五年前,带着对唐山和唐山人民的亲切关怀,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唐山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带给唐山巨大的鼓舞。“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是唐山百姓的热切期盼,也是唐山医保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五年来,唐山市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机构改革后,全市医疗保障各项工作都有了全新面貌,取得了多项成绩。下面就近期唐山市在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向各位做一下简要介绍。

一、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成效显著

“争取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走在前列”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提出的“三个走在前列”的重要指示之一。唐山市医疗保障局牢记总书记嘱托,始终坚持发挥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深化医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引领作用,以“打破药品耗材价格虚高”作为工作突破口,着力解决医院医用耗材采购中存在的“量价脱钩、招而不采、采购分散、竞争不充分、政策不协同”以及“药价虚高、用药行为不规范、带金销售积弊导致药物滥用”等乱象。积极跟进落实国家、省组织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采取措施降低虚高的医用耗材价格,大大缓解了百姓看病用耗贵的问题,既保障了民生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一是开展人工晶体类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2020年10月1日起,唐山市在全省率先完成京津冀及黑吉辽蒙晋鲁医用耗材(人工晶体类)挂网采购工作,共计44类,涉及113个品规,包含了人工晶体的软性、单焦点、双焦点、三焦点、球面、非球面等多种属性,使患者的选择更加多元化,价格平均降幅达54.21%,最高降幅为84.73%。唐山市医疗机构年协议采购量为6619片,截止今年6月底使用8848片,完成协议采购量的128%,年可节约医疗费用0.76亿元。

二是开展冠脉支架集中采购价格落地实施工作。唐山市于2021年1月1日开始执行冠脉支架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经过本次集采,与2019年相比,相同企业的相同产品平均降价93%,国内产品平均降价92%,进口产品平均降价95%。全市24家医疗机构冠脉支架类协议采购量为8360个,覆盖医疗机构意向采购量的70%以上。截止6月底唐山市已采购使用7783个,完成协议量的93.1%,年可节省医保资金1.5亿元左右。

三是跟进落实京津冀冠脉扩张球囊类医用耗材带量联动采购工作。在冠脉支架通过集采价格大幅降低后,同为冠状动脉相关治疗所必需的冠脉扩张球囊的价格依然偏高。为此,自2021年4月1日唐山市全面开展了京津冀“3+N”联盟冠脉扩张球囊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本次集采共有31家企业的72个产品中选,平均降价90%,医疗机构临床常用的主流产品全部中选。全市年协议采购量达到15037个,预计年可节约0.44亿元。

从工作成果看,唐山市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和使用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整体达到了“政策可落地、企业可接受、医院可执行、百姓得实惠”的良好效果。市医疗保障局将继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持续不断扩大集中带量采购覆盖范围,让人民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红利。

二、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方式进入新时代

随着城际铁路等快速出行方式的普及,唐山与京津三地已经步入“半小时生活圈”时代,唐山要建成“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必须大力提升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便捷度。唐山市早在2007年就开展了异地直接定点的相关工作,在省内开创了设立异地定点医疗机构的先河。2019年以来,我们又紧跟全省政策,先后与天津15家、北京15家大型综合医疗机构签订协议,实现了同级别医疗机构报销比例相同,让参保人更加便捷高效地共享京津冀协同发展成果。2020年全年,唐山市转外就医人数超过15万人次,同比增长近50%。在“走出去”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请进来”,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部纳入省网,接入率100%。全年异地人员本地就医5.2万人次,同比增长36.6%,极大方便了在唐京津企业。经办服务上,市医疗保障局持续优化异地就医备案流程,取消医疗机构“转诊转院证明”,大力推行网上备案,唐山市在全省第一批开通365天、全天24小时网上即时备案,各类参保人全部实现了跨省异地就医自由转诊。

为了让改革红利惠及更多人,使参保群众有更多、更直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市医疗保障局将“推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试点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彻底解决患者异地门诊费用报销难、垫支负担重等问题,切实提升参保群众的就医体验。截至今年3月1日,唐山市共开通异地就医普通门诊直接结算医疗机构42家,是全省首个完成三级医疗机构全部开通并实现区域全覆盖的地市,提前3个月完成省局要求工作目标任务。在此基础上第三批68家医疗机构已于6月21日上线运行。全市共开通异地普通门诊直接结算三级医疗机构10家、二级医疗机构55家、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45家,共计110家,提前半年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任务。

按照最新的冀医保规〔2021〕6号文件要求,为持续深化医疗保障“放管服”改革,推动省内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方便参保群众省内看病就医结算,9月1日起,取消所有省内异地就医备案,参保人可在省内所有统筹区选择已经开通异地就医住院、门诊费用直接结算的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就医购药。住院结算不再提高起付线,降低报销比例,也就是说彻底实现了省内异地住院与唐山本地住院报销同等待遇。下步,市医疗保障局将持续深化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工作,将范围逐步扩大到门诊慢性(特殊)疾病等百姓需要的内容上,继续把党史学习教育激发出的热情转化为强大的工作动力,用心用情用力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打击欺诈骗保高压态势持续稳固

市医疗保障局组建两年多来,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医保基金监管工作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医保基金监管的系列部署安排,坚持把打击欺诈骗保、维护基金安全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创新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综合治理,努力在创新工作机制,提升监管效能上下功夫,不断推进全市医保基金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治理综合排名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前列。

一是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实现医保基金检查全覆盖。建立全覆盖式医保基金监督检查制度,每年组织开展医保基金监督检查。两年多来,先后组织开展“一整治、两自查”“百日攻坚”“存在问题清零行动”等专项治理活动。2019年,全市共检查定点医药机构8001家,依据服务协议终止协议68家,暂停医保服务289家,移交司法机关3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违规、违法案件136例;办结省局移交举报线索23例;办结全市投诉举报线索14例,共处理违规费用5108万元。2020年,全市共检查、抽查定点医药机构3700余家,受理办结举报案件25件,依据服务协议终止协议62家,暂停医保服务484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违规、违法案件2332例,共处理违规费用8753.13万元。2021年1-6月份,累计检查定点医药机构2120家,暂停医保服务18家,解除医保服务协议9家,通过媒体公开曝光违规、违法案件41例,累计追回违规金额555.87万元。通过开展持续不断、环环相扣的专项治理,逐步构建了医保基金监管新格局。

二是建立联动监管机制,形成联动执法办案的合力。围绕充分发挥政府在基金监管领域的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医疗保障部门牵头,卫生健康、公安、市场监管、药品监管、审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医保基金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压实部门责任,统筹协调基金监管重大行动、重大案件查处等工作,形成医保基金监管强大合力。

三是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基金监管热情。2019年制定出台了《全市打击欺诈骗保举报奖励暂行办法》,依照举报奖励办法,公布投诉举报电话,拓宽社会举报渠道,激励群众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监督。制定了《唐山市医疗保障社会监督员制度(试行)》,全市共聘请85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医药机构和新闻媒体代表等担任社会监督员。主动邀请新闻媒体、社会监督员参与飞行检查、明察暗访等工作,通过新闻发布会、媒体通气会等形式,发布打击欺诈骗保成果及典型案件。

四是创新队伍建设机制,提高执法办案的能力水平。2019年,唐山市在全省率先引入第三方力量参与监管工作。筹建了由130名临床、检验、放射、康复、医保、物价等医疗专家库,与3家信息(大数据)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不断提升基金监管工作质量。加强执法装备建设,筹资40万元建设市级基金监管执法指挥平台,设置谈话询问室、案卷资料室,配备手提电脑、执法记录仪、对讲机、便携式打印机等执法装备。同时,注重监管队伍建设,采取以会带训、以检带训,丰富培训形式,加强监管干部的实践锻炼,提升监管能力,全力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监管队伍。

五是完善智能监控机制,不断提升信息化监管水平。唐山市作为全国医保基金监管智能监控示范点城市,坚持走“队伍+科技”的医保监管之路,重点建设了唐山市医保基金监管指挥平台,实现了医院监管、药店监管、诚信成效管理、协同稽核、社会监督、第三方保险公司监管、长护险监管、药品采购监管、药店实时监控等功能。2020年,在国家组织的智能监控示范点建设中期评估会中,唐山市监控示范点建设被评为优秀等级。

《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已经在今年5月1号正式实施,下一步,市医疗保障局将以学习贯彻《条例》为主线,进一步巩固打击欺诈骗保的高压态势,构建打击欺诈骗保的长效机制,切实维护医保基金安全。

四、长期护理险扩面提质工作取得新进展

唐山市是国内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之一,截至2019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人177.2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促进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长期护理险于2019年在我市启动,是一项以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参保人群为保障对象、重点解决重度失能老人基本护理服务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市医疗保障局始终坚持规范和统一长护险业务操作,长期照护险实现了失能人员生活照料护理与疾病治疗无缝对接,完善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制度保障措施,为唐山市打造“医疗康养高地”做出了重要贡献。截至7月底,全市正在享受长护险待遇的人群共12312人,其中医养结合1107人,占9%;养老机构415人,占3%;居家护理8500人,占69%;居家补贴2290人,占19%。

为保证重度失能人员及时享受待遇,得到优质服务,市医疗保障局委托唐山市长期照护服务中心对提交合格申请材料的护理机构逐一进行现场考核,并按标准将优秀达标的服务机构纳入定点。截至7月底,唐山市长护险共有定点服务机构134家,其中,按定点机构类别划分:医养结合机构32家,占24%;养老机构53家,占40%;居家护理服务机构49家,占36%。共有床位数8745张,其中,医养结合机构4344张,占49.6%;养老机构4401张,占50.4%。

为进一步完善唐山市“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全市养老服务社会化水平,市医疗保障局通过专家培训交流,答疑解惑,吸取先进经验、优化流程,逐步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品质,对评估队伍进行优化,如罕见病种的评估标准、复评流程的优化、评估风险的规避等,实现了“评估更便捷、结果更可信、群众更满意”。

长期照护保险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失能人员生存质量,减轻了失能人员负担,维护了社会与家庭稳定。有效缓解了社会性住院给医疗资源和医保基金带来的压力,释放了医疗资源,提高了医保基金的使用效率。同时,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推动了长护服务行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投资,提升了产业发展质量,催生了一批新业态,为当地医养、康养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下步,我们将不断完善和提高工作水平,加大覆盖城乡的宣传力度,逐步健全内控制度,将长护险工作做的更扎实,更有效。

五、医疗保障信息化建设实现新跨越

按照国家、省医疗保障局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医保信息化总体工作部署,唐山市于4月份将原医保信息系统切换到国家统一医保信息平台,此次切换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为保障参保人员就医购药需求,市医疗保障局在切换工作坚持做到了 “三个不”、“三公开”、“三类保障”。“三个不”即:定点医药机构不用换网、在院患者不用出院、参保人员不用换卡;“三公开”即:切换前工作预案、信息渠道公开,切换中保障措施、咨询电话公开,切换后技术支持渠道、窗口受理渠道公开; “三类保障”即:采取给定点医药机构预拨医保结算范围等举措,保障本市参保人员就诊购药、保障外地来唐人员就医购药、保障慢病患者线上购药,目前,统一平台日均结算10万笔,其中药店结算6.2万笔,门诊结算2.5万笔,慢病结算0.8万笔,住院结算0.5万笔,日均结算量基本恢复到切换前水平。

在巩固定点医药机构结算基础上,市医疗保障局将工作中心及时转移到经办机构参保单位申报缴费上来,采取“先试点后推开、先本级后县区“办法,在省内稳步推进单位申报缴费等工作,目前,相继开展了单位参保登记、缴费工资核定、职工参保登记、职工缴费核定、在职转退休、医保关系转移接续、门诊慢特病申报等业务,日办结27.3万笔,办结量在省内处于前列。

今年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五周年。唐山市医疗保障局将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头,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矢志不渝抓好惠民实事,一张蓝图绘到底,不负党委政府赋予的光荣使命和唐山人民的殷切期望,奋力谱写医疗保障事业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记者问答

记者:刚才局长的介绍全面具体,可以看到市医疗保障局在做好医保改革方面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那么我还想问一下,为什么集中带量采购能够促使医用耗材价格大幅下降呢?

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处处长贾莉:一是带量采购,招采合一。在传统“招采分离”的模式下,只招价格不带量、量价脱钩,企业缺乏销量预期,一些耗材降价后,因为没有采购量的承诺,反而由于没有所谓销售费用空间而导致产品“降价死”,难以实现耗材价格有效回归合理水平。从绝对价格水平看,相当一部分耗材价格长期存在虚高水分,流通环节费用占了价格中的相当部分,这也就是集中带量采购降价的主要空间。集中带量采购的核心就是真正实现了带量采购、招采合一,给生产企业明确的预期,有利于其根据采购量自主报价,真正实现量价挂钩,挤掉虚高空间。二是完善规则,促进竞争。纳入集中带量采购的耗材品种都是临床用量较大、竞争较为充分的品种,国家、省级集中带量采购在确保防范垄断和供应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了采购规则,通过公开、阳光的竞争实现了市场发现价格的机制功能。三是规模效应,提升效率。集中带量采购可以使得耗材生产企业通过一次性集中交易获得规模化订单,有利于加速行业整合,构建集约化格局,促进企业提升产能利用率,通过规模效应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记者: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的复杂性是大家公认的,我想问一下我市医保基金监管方式下步有什么创新吗?

基金监管处处长董长青我市医疗保障基金监管的改革方向是坚持以信息化为引领,探索开展“互联网+”医保智能监管方式,运用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参保人“刷脸”就医,杜绝“假病人”;运用生物识别技术,探索医师“刷脸+定位”双重认证,杜绝假医生;广泛推广床位监管系统,住院参保人远程“刷脸”,实现“移动查房”,杜绝“假住院”。逐步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对定点医药机构关键场所实时监控,破解“取证难、监管难”问题。

记者:对于长护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能为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长护险筹资情况和参保人员(失能人员)享受待遇情况吗?

待遇保障处负责人李静:唐山市长期照护保险筹资标准均衡,基金筹集包括个人缴费20 元、医保基金划拨40 元每人和财政补助40 元每人三个方面,采取逐步到位方式进行。

我市长期照护保险根据失能人员的不同情况,设计了四种保障方式,分别是医养结合机构护理、养老机构护理、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此外还建立了辅助器械租赁(购买)补贴这种居家补充保障方式。市政府出资为享受长护险待遇的失能人员购买以上几种照护方式的服务,而不以现金形式直接对失能人员进行结算,旨在为失能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照料,不让失能人员家属将基金挪作他用,失能人员依旧无人照料的情况发生。具体的说:

一是医养结合机构护理。所谓医养结合机构主要是指在内部设置养老床位并达到相应标准的医疗机构,需要时养老床位可随时转为医疗床位进行治疗。这种保障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病情不稳定,随时都可能有医疗需求的失能人员,养老和医疗床位的随时转换,即可方便失能人员日常护理和医疗的双重需求,又可减轻家庭相应的事务和经济负担。

二是养老机构护理。养老机构就要是指我们通常所说的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提供机构。这种保障形式主要针对的是病情稳定,由养老机构提供日常护理的失能人员。长期照护保险可分担一定的费用,减轻了其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是居家护理。居家护理主要针对的是病情稳定,在家养老并由其亲属进行照护的失能人员。这种保障方式是由相应的机构按标准上门提供护理服务,失能人员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护理服务包,护理人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对其亲属进行简单的日常护理讲解,使其亲属在其他时间进行护理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这种方式能解决亲属护理不够专业的问题,能够极大改善失能人员的生活质量,让失能人员在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更好的照护,还能够减轻其亲属的照护负担。

四是居家补贴。这种保障方式主要是应对制度运行初期,照护服务市场不够健全,居家护理服务提供能力不足和服务延伸不到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长期照护保险将以提供照护用品套餐的形式进行保障,根据失能人员实际需求,提供如隔尿垫、纸尿裤等日常护理用品,采取邮寄或送货上门的方式定期发放,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此外,选择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保障方式的人员,还可同时享受辅助器械租赁(购买)补贴,可以租赁或购买如家用照护床、轮椅等辅助器具,所需费用由长期照护保险基金和个人按标准分担,这种保障方式为居家护理和居家补贴提供了有益补充,即可减轻家庭购买辅助器具的经济负担,还能够使高价辅助器具循环利用,从社会和家庭层面有效减少了资源浪费。

编辑: 孙敬兰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