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芦台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新闻发布会现场。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9月1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芦台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董志军就芦台经济开发区重点项目建设有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实录如下:
近期以来,芦台经济开发区坚持唐山市“12345”总体工作布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抓投资、上项目、促发展”工作部署,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严把“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建设周期、规划设计”四道关口,坚持“机制、依约、督查、服务”四个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21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54个,总投资185.7亿元,其中18个列入省市重点项目,总投资63.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23.2亿元。在项目建设的强势带动下,芦台经济开发区2021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6%;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5.5%。上半年,芦台经济开发区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3.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7%,营业收入增长13.4%,经济运行持续向好。
一、以延链强链加速集聚,“3+2”产业体系初具雏形
近年来,芦台经济开发区针对自行车、现代家居、新型采暖设备三大传统产业抓提升,针对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两大新兴产业抓培育,“3+2”产业体系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用足用好四张“招商图”,聚焦产业链条和上下游项目进行精准招商、以商招商,达到引进一家、集聚多家的全产业链落地效果。一是自行车产业转型发展。瞄准自行车产品由低端通勤类向高附加值休闲运动类转变,充分发挥芦台“全国自行车零部件产业基地”集聚效应,引进伯纳德运动器材、正特科技、宁悦运动器材等整车项目,完成了自行车零部件制造向整车研发生产的跨越;大力实施长鹰信质电机定子生产基地、金亨通碳纤维零部件产业化等项目,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更加广泛。二是新型采暖设备产业智能发展。以品牌化、集聚化为引领,芦台“全国散热器科技产业化基地”进一步扩规模、强品质。以中国驰名商标企业大通金属、省名优产品企业圣劳伦斯等18家龙头企业为带动的215家采暖设备市场主体,不断加强研发、创新工艺,向着客户定制、智能供暖方向发展。三是现代家居产业外向化创新型发展。以现有产业主体为基础,推进产业外向发展扩大,引入“互联网+”模式,嘉利信得、华澳盛世等企业不断推动产品向高端化、智能化演变。家居产业全年出口创汇16亿元以上。四是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带动发展。完善创新平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做强汽车零部件、专用设备、高端通用设备产业,引进世界排名前三的亚联机械高端装备制造、华舜汽配等一大批重点项目,项目支撑日益凸显。五是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式发展。依托区位优势和龙头企业带动,以高性能、多功能、绿色化为发展导向,荣获国家钢结构金奖的东方诚建设集团、新三板上市公司诚栋集团等项目构建了我区集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新型建材于一体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
二、以创新驱动赋能提效,高新特新产业集群持续壮大
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一是大力发展战新产业。坚持优布局、提品质,推动亚联生物质材料中心项目,建设世界领先的生物质材料工艺研究实验室,实现新技术的产业化。推进东方诚集团引进全智能装配式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下料到成型焊接、两涂两烘成品下线的自动化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止8月,规上工业企业91家,高新技术企业2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5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总数达到18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企业3家。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建立行业龙头型、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库,培育远大洪雨、金湾特碳、金亨通车料等一批省级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支持企业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GDP比重达2.55%。三是全面实施技改提升。以“企业技改提升年”为契机,以规范化厂区、数字化智能化车间、高质量研发中心和特色化产品展厅“四个一”建设为抓手,全面实施“产业数字化”工程,有力推动企业提档升级。第一批纳入提升的企业60家,拉动技改投资45亿元。
三、以精准防控保通保畅,企业生产经营平稳有序
芦台经济开发区全力协调疫情期间各类问题,常态化高效落实“人头对人头”机制,力求不让一个项目停工、不让一家企业停产。一是保运输。通过开展跨区域协调、建立疫情防控“白名单”、特殊需求一事一议等方式,实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特别是在北京、天津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制定专项方案,专人对接服务,为亚联机械、富力智能家居工厂等省市重点项目提供支持。二是保用工。对区内通勤人员,采取签订承诺书、定期核酸检测、“点对点”闭环管理等方式,确保“不脱环”“不破环”。对外地员工,严格落实居住地管理,确保不出问题。实现16000名园区员工安心务工。三是保资金。充分调动本地及唐山、天津宁河以及其他地区商业银行等三方面金融机构积极性,召开10次“政银企”对接会,组织16家金融单位来区对接,为区内企业授信21亿元,落实贷款3.9亿元。四是保进度。深入开展线上“一对一”调度,定期同因疫情无法来芦的投资人视频连线,专题分析存在问题,督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稳步推进总投资204.6亿元的64个区级重点项目建设,其中25个省市重点项目已经完成了年度投资计划的88.74%。
四、以深化协同搭建平台,优质服务塑造芦台品牌
以津冀共建协同发展示范区为依托,全方位融入协同发展大局。一是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靶向对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产业转移需求,实现引进京津项目138个,协议总投资527亿元,其中北京项目81个,天津项目57个。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与周边天津宁河交通体系对接,构筑“对接南北、联动东西”的交通网络。积极探索两区公交互通,建立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全面满足两地居民往来需求。三是推进生态环境共建共享。落实京津冀区域大气、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监测预警机制,与天津宁河实现联防联控、区域协同。目前,芦台经济开发区与宁河大北产业园正在推动污水统一处理、热力统一供应等方面的开展深度合作。四是推进公共服务统筹管理。探索合作办学、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医疗机构引进、文体合作交流等共建机制,提升城市主体功能配套水平。五是叠加激励产城融合。围绕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在落实唐山市“凤凰英才”政策3.0升级版的基础上,制定了“招才汇智”八方面叠加政策,同时谋划建设集人才公寓、孵化基地、研发中心、酒店于一体的人才家园项目,力争实现人才集聚和配套基础设施水平相互促进。六是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做实做精“全程代办制”、干部包联机制,深化“拿地即开工”审批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记者提问】
记者:芦台开发区是我省唯一一块全域在天津市境内的“飞地”,请问芦台有哪些独特的招商优势?
董志军:芦台作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主要有以下六方面优势。一是芦台地理区位有优势。芦台地处京津唐“金三角”腹地,位于天津市宁河区境内,距北京100余公里,天津60公里,滨海新区10公里。112国道横贯全区,滨保、塘承等七条高速互通互联,形成“半小时上天入海,一小时进京下卫”的交通体系。二是芦台产业体系有基础。芦台具有“3+2”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中国自行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散热器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北方家具制造出口基地,自行车零部件、现代家居、新型采暖设备三大传统产业全面上档升级。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两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芦台经济新的增长极。三是芦台产城互动有前景。区域住宅配套充足,医疗卫生、教育教学水平全面提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融合互动的良好态势已然形成。四是芦台协同发展有助力。芦台是河北省委、省政府,天津市委、市政府共同命名的“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我们与天津宁河“十四五”规划同步推进,生态环境联防联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文化、教育、医疗、劳动就业合作广泛。五是芦台土地资源有空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开发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14.87平方公里,目前仍有4700亩工业用地、2300亩城市建设用地可承载各类项目。正在修订的《芦台经济开发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年)》计划再扩大建设面积26.97平方公里。且芦台多为国有土地,地形方正、地势平坦,可连片开发。六是芦台投资服务有品牌。芦台立足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深入推进“拿地即开工”改革,由开发区专业团队全程代办行政审批事项,主动搭建金融服务、人才交流平台,为入区企业提供最优“一站式”服务。
记者:我们了解到芦台的目标是打造“产业新城、魅力飞地”,请问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方面芦台取得了哪些成果?今后作何打算?
董志军:产城融合城市是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产业是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芦台近年来在城市建设上,投入强度和推进速度前所未有。富力城、金茂府、棚改二期等小区全面入住,投资2.6亿兴建的教育园区中小学校投入使用,医院综合救治能力提升工程即将完工,新增硬化绿化57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品质大幅提升。在产业集聚上,“量”“质”齐驱彰显发展新动能。“3+2”产业体系特色鲜明、初具雏形,贡献了80%以上的工业产值,区内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分别达到195家、22家、18家,其中国家级“小巨人”3家,企业质量效益持续攀升。
在下步工作中我们一方面将进一步丰富城市资源,着力引进城市驿站、交通驿站项目,积极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高校外迁,大力发展康养产业,不断提高人口集聚度。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丰富产业业态,利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建立京津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起步区相融合,重点培育引进新兴产业,奋力打造产业新高地,多措并举构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