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1 12:38:3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客户端

唐山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94万人和32.4万人

“十九大以来重点工作成果展示”之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9月9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唐山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福林,市人社局二级调研员蒋耀光,对唐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果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实录如下:

十九大以来,面对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市人社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着力构建“12345”总体工作布局为统揽,紧扣为发展添动力、为民生增福祉、为社会促和谐、为唐山添光彩主责主线,强化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突出结果导向,推动全市人社工作全面提档升级,积极为我市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宏伟目标贡献力量。

坚持就业优先,就业质量显著提高。就业是民生之本。始终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抓重点、调结构、守底线,全市就业大局保持稳定。一是着力稳岗位。抓好社会保险费减免、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政策落实,推行“免申”“免跑即领”“免证即办”,累计发放就业稳岗资金45.2亿元,减免社保费46.3亿元,助力企业纾困解难,实现了稳岗稳就业惠民生。二是着力拓渠道。突出创业带动就业,新建升级创业孵化基地82家,入驻项目9573个,年发放担保贷款3亿元以上,带动就业6.3万人。其中唐山博玉陶瓷创业园获批国家级创业孵化基地,华北理工大学、玉田益电4家创业孵化基地获河北创业大学认定。三是着力保重点。坚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出台引进增长计划等系列措施支持快就业就好业;引导农民工有序外出就近就业返乡创业,累计实名登记151.5万人;稳妥推进去产能职工安置,合理分流企业职工40820名;对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等,实施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目前在岗13141人。四是着力强技能。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谋划实施了“企业职工岗前培训”“重点群体人员培训”等10大培训工程,免费开展各类补贴性培训,2018-2021年增训人数分别为6.19万人、6.63万人、15.56万人、21.6万人,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五是着力优服务。深入实施劳务品牌促就业行动,“一县一品”培育选树县域特色劳务品牌20个。人力资源服务发展迅速,唐山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批省级产业园,人才市场京津冀服务标准5A级机构认证。局及所属单位获得“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2018年以来,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4.25万人,成为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础和经济发展的亮丽底色。

坚持民生为本,社保体系持续完善。社保是民生之基。始终把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作为工作目标,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制定城镇职工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政策;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推进了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了职业年金;在全国首创购买商业保险服务开展联合工伤认定调查,唐山市被国家人社部列为“全国工伤预防联系城市”。二是覆盖范围持续扩大。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全市基本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分别覆盖593.36万人、141.31万人、119.84万人,较2017年底分别增加了29.01万人、31.31万人、33.61万人,基本实现了法定人员全覆盖。三是待遇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连续18年上调,月人均达到3162元,较2017年2540元,增加了622元,待遇水平全省第二;一至四级工伤职工伤残津贴和供养亲属抚恤金分别月增长665元和270元以上;失业保险金从2017年每月970~1090元调至152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由每人每月90元提高至123元~248元,排名全省第二。

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人才是强市之源。始终把实施人才优先战略作为服务转型发展的活力源泉,促进了我市人才总量、结构、素质提档升级。一是人才政策迭代升级。以前瞻思维、时代眼光、需求导向,修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凤凰英才”计划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强市的意见》,以此为统揽,形成22个实施细则相配套、县(市、区)政策相叠加的政策体系。支持条款涵盖各类人才引育,奖补力度空前,让来唐扎根的青年感受到唐山的诚意。二是人才引进量质齐增。依托唐山市北美洲、北京中关村引才引智工作站,持续举办“百名高端人才进唐山”“陶博会人才技术交流大会”“河北省沿海经济隆起带高级人才洽谈会”“科技创新企业走进中科院”“高层次紧缺人才精品招聘专场”“院士专家座谈会”等各类引才引智活动,2018年以来累计全职引进硕士以上研究生5558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89人,高层人才引进数量逐年增多。三是人才平台集聚发力。诚邀两院院士及其他创新人才团队向企业集聚,帮助企业解决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和战略发展的相关问题,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特邀院士工作站”达到29个、博士后工作站(分站)21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3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30个(国家级6个、省级12个)、技能大师工作室45个(国家级13个、省级7个)、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12个、留学人员创业园2个。每年新增高技能人才2万人以上,规模数量均走在全省前列。四是人才环境不断优化。建立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2018年以来全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27128人;职称评聘推出27个序列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试点改革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唐山模式”;连续举办四届“市长特别奖”选拔活动,重奖突出贡献人才(团队)48名;举办四届“唐山工匠”职业技能大赛,累计选拔“唐山工匠”80名,全社会识才、爱才、才、用才的氛围进一步浓厚。全市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到94万人和32.4万人,较2017年底分别增加5.8万人、8.6万人。

坚持依法行政,劳动关系更加和谐。和谐是稳定之要。始终把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作为调处劳动关系矛盾的方法路径,确保劳动关系和谐稳定。一是劳动用工管理更加规范。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出台《唐山市职工工资集体协商条例》,在全省试点推广使用新劳动用工备案系统,实现了劳动用工在线动态监测,全市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总体在96%以上。二是劳动仲裁效能全面提高。全市建成标准化仲裁院19家,组建乡街调解组织233个,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网络。三是根治欠薪工作持续发力。全面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在全省率先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实现被动清欠向主动防欠转变;持续开展“冬病夏治”“冬季攻坚”专项行动,欠薪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累计为1.96万人解决拖欠工资2.53亿元。2019年以来,在全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综合考核评价中,连续三年获得A级;2021年市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支队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集体。

坚持优化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便民是服务之道。始终把自我革命作为推动人社事业提档升级的永恒课题,以信息化赋能人管理,构建了“全数据共享、全服务上网、全业务用卡”工作格局。一是实现“一网办”。整合升级现有人线上服务系统,全面接入人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更多事项通过一体化平台统一入口办理。二是实现“一门办”。大力推行综合柜员制经办服务模式,实现企业和群众只进一门能办人社所有事。三是实现“打包办”。实施企业招用员工、高校毕业生就业、退休、申领社会保障卡等10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所涉相关服务事项打包办理。四是实现“精准”。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行“免申即办”,实现“政策找企、政策找人”。一系列硬措施增进了群众的满意度。

【记者提问】

记者: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请问近年来我市就业形势如何?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情况怎么样?围绕稳就业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什么?

蒋耀光:评价我市近年来的就业形势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那就是“总体稳定”。尽管期间面临世界经济下行、新冠疫情爆发等多重压力,但我市始终把就业摆在“六稳”“六保”之首,连续实施就业促进工程,就业优先导向显著增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有就业意愿和就业能力的劳动者实现了比较充分的就业。几年来,每年城镇新增就业都在12万人以上,失业水平一直低于预期控制目标。

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一直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几年来,围绕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我市制定实施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不断强化招聘服务、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和困难帮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就业创业,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5%以上。其他重点群体人员就业工作同步加强,就业保持平稳。农民工总量增至152万人,4万多名去产能职工得到妥善安置,8.6万名大龄失业人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现了再就业,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既服务保障了改革发展大局,也兜住兜牢了基本民生底线。

市场主体是就业的“顶梁柱”。近年来,围绕稳就业采取的最有效措施就是实施助企抒困政策,稳住了市场主体,既支撑了当前,又“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几年来,累计发放失业保险稳岗返还补贴8.29亿元, 去产能企业援企稳岗补助22.99亿元,困难企业稳岗返还资金1.45亿元,一次性工培训补助3.73亿元,失业保险金和失业补助金10.98亿元,减免社会保险费46.3亿元,惠及市场主体4.5万个,稳定岗位120万个。

记者:社会保障关乎每位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请问十九大以来我市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参保群众在共享发展中享受到了哪些实惠?

蒋耀光: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十九大以来,我市社会保障工作围绕抓改革、补短板、增收入、保发放,全面发力,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覆盖范围,提升待遇标准,总体社会保障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从统筹层次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全国统筹,工伤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失业保险即将实现省级统筹,社保政策、信息系统、制度建设、经办规程、基金运行全面统一,社保基金运行能力大幅提升。从保障范围看,全市社会保障卡持卡738.48万人,养老保险有189.13万人领取待遇,其中城镇退休职工73.56万人;失业保险为27609人发放失业金、为17922人发放失业补助金;工伤保险为22278名工伤职工提供了经济补偿、医疗救治、康复治疗费用。从兜底帮扶看,精准落实社保扶贫政策,动态掌握全市各类贫困人口信息,缴费困难群体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三个100%,社会保障网进一步织密扎牢。从经办服务看,依托一体化信息平台和综合柜员制改革,线上实现106项社保业务“网上办”,灵活就业人员、城乡居民等参保业务APP“掌上办”,线下经办大厅28项业务“自助办”,借助银行、基层平台等渠道提供“就近办”;推出协办服务、预约服务、上门服务、延时服务等服务模式。实施“减证便民”,全面推行异地业务“不用跑”、无谓证明材料“不用交”、重复表格信息“不用填”的服务举措,精减25类43项材料,所有业务实现“即来即办”,有温度有质量满足了参保单位和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编辑: 孙敬兰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