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9 19:28: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芦台经济开发区:持续深化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

芦台经济开发区深化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新闻发布会现场。记者 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10月18日上午,唐山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芦台经济开发区党政办主任、新闻发言人王凤华就芦台经济开发区深化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有关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问题。发布会实录如下:

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也是津冀正式签署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框架协议,共建唐山芦台示范区的第八年。

近年来,芦台认真贯彻落实我市“12345”总体工作布局,全力打造“新工业、大港口、高科技”三大支柱,统筹推进“新平台、新产业、新家园、新生活”四方联动,持续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落实落细国家发改委《支持唐山高质量发展总体方案》及相关政策措施,做实区域融合交流平台,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同天津宁河区等地持续深化示范区建设,重点取得了十方面务实成果。

一是顶层设计共商共创。同天津宁河区建立了常态化、多层次、全领域会商对接机制,组建了包括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各职能部门在内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各领域合作协议达16项。在编制“十四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过程中,充分进行互访调研、听取意见建议,共同推动示范区建设总体规划,规划了17平方公里先行试验区。区领导多次带队,同宁河区开展多轮对接。2023年以来,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开展合作对接8次,各层级对接交流达90余次。

二是产业合作共生共赢。充分发挥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半小时上天入海,一小时进京下卫”的交通优势和协同发展“微中心”的平台优势,紧盯国企、央企、优质民企,深化同北京通州、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的合作交流,加速承接京津优质产业,吸引了中国华能、首创等一批央企、国企和优质民营企业,集聚了京津项目156个。同宁河区优势互补、差异共生,推动两地产业体系融合共生,两地散热器协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实现散热器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品牌共赢;共享宁河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红利,与宁河区大北镇建立5000亩水稻加工合作。

三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道路交通方面,共同打通了交界的7条共计11公里“断头路”,公交线路、换乘车站实现“无缝衔接”,交通信号灯统筹布局管理。G205国道拓宽改造事宜取得实质性进展,提前完成沿线拆迁工作,在工程方案、资金筹集、征地拆迁等方面达成共识。水利设施方面,宁河南水北调管网在芦台开发区预留日供水量1.5万立方米的出水口。市政服务方面,芦台开发区城镇生活垃圾运转至宁河区集中处理。在污水处理设施共享方面,投资934万元建成与大北起步区对接的污水及中水管网2.8公里,目前已具备接入条件。

四是生态治理联防联控。两地签署《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推进区域重污染应急响应协同框架协议》,芦台开发区同宁河执行同步的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措施,在生态环境保护上实现常态化联合执法。

五是消防救援联防联勤。两地共同签订了《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协议书》,共同制定了《森林防灭火工作联防联控实施方案》,建立了应急指挥信息共享、防汛抗旱防治合作、抢险救援物资保障、应急响应体系和能力共享等机制,实现守望相助、即时响应。

六是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同宁河区率先达成合作意向,以点带面,助力我市与天津宁河、蓟州、宝坻、河东四区实现29项政务服务事项“跨省通办”,互设“跨省通办”专窗,互认手续办理,“异地”事项“本地”办理。学习借鉴“枫桥式”税务工作经验,建立“宁芦汉”税费争议调解机制,实现涉税难题“协同办、一站答”。

七是社会服务深入融合。区医院与包括宁河区在内的天津多家医院建立医联体、医共体关系,医保报销实现联网结算。9所中小学校与宁河23所学校签订津冀教育交流合作协议,开展系列互访学习活动。就业方面,两地共享庞大的人才市场,宁河区在芦台经济开发区就业人员达5000余人,两地精准对接人才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定期联合举办人才招聘会,每年通过各类渠道服务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万余人次。

八是社会治理同向发力。同宁河区建立了司法行政领域协作配合机制,签署了《政治安全一体化建设框架协议》,健全完善了基层基础建设、法治建设、普法依法治理、法律服务、矛盾纠纷化解、特殊人群管理等领域协作机制。

九是文化交流融入日常。芦台与宁河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相互之间有很深、很朴素的情感,民俗文化、体育活动等交流十分密切,早已融入到了千家万户的日常往来、衣食住行。两地定期开展戏曲秧歌、舞龙舞狮、电影放映、体育比赛等活动,深厚情谊不断得到巩固和增进。

十是突破瓶颈共同受益。历时四年,经过数十次跑部进省、协调有关方面,最终在国家主管部门和津冀两地的互相理解配合下,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完成了“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优化调整,化解了同一区域内保护区管理与经济发展定位相冲突的矛盾。

【记者提问】

问题一:芦台承接京津优质产业有哪些优势和特点?

答:总体看来,芦台具有以下三方面特色。一是区位优势独特。距北京100余公里,天津60公里,滨海新区10公里,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112国道横贯全区,滨保、塘承等9条高速互通互联,构成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二是发展空间充足。国有土地多达5万亩,且地形方正平坦,可连片开发,非常适合项目开发建设。三是产业体系初具雏形。芦台已经形成“3+2+N”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中国自行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级散热器科技产业化基地和北方家具制造出口基地,自行车零部件、现代家居、新型采暖设备三大传统产业全面上档升级。高端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两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芦台经济新的增长极。新材料、新能源、职业教育等产业正加速布局。

问题二:芦台近年来是如何打造创新高地的?

答:2024年1至8月,芦台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达1.52亿元,同比增长29.1%。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围绕激发活力,建平台、育土壤。依托芦台作为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的平台优势和独特的“飞地”区位优势,持续深化区内企业与京津冀高校、科研院所交流合作,促成30余家企业同北理工唐山研究院、北交大唐山研究院、中国林科院、北京化工大学、华北理工大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成功申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7项,创建省市研发平台18家。

二是围绕夯实基底,广培育、扩集群。坚持梯度培育、动态管理,持续深化创新主体集群式发展,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扩大技术合作规模,提升成果转化效能。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为2.5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各类创新主体数量保持高速增长。

三是围绕释放潜能,优服务、强指导。强化政策赋能,组织专家定期召开技术合同认定登记以及科技创新券、税费减免等各项专题培训会,实现政策找企、服务上门。

问题三:芦台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答:我们坚持“管家式”“一站式”服务,深入实施“拿地即开工”改革,优化联合审批、“全程代办”、容缺受理等制度机制,一批项目审批时间压缩75%,1天内实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等审批手续“多证齐发”,企业开办最快1小时完成,673项服务事项全部“一网通办”,覆盖率达100%。特别是行业领先的东方诚集团,今年在芦台再次投资10.5亿元,打造北方最大的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这离不开芦台良好的营商环境。

同时,我们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各类惠企政策,特别是我市“凤凰英才5.0”“新工业30条”等,不断坚定企业投资信心。依托芦台区位优势,积极整合天津河北两方面金融、高校资源,持续加强惠企金融服务,满足企业多元化人才需求,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 孙敬兰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