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28 17:03:0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环渤海新闻网

唐山智慧海事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

唐山智慧海事赋能地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新闻发布会现场。 孙敬兰 摄

环渤海新闻网消息(记者 孙敬兰)11月28日,唐山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唐山海事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郑宝东介绍了我市智慧海事工作的有关情况,唐山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主任庞俊青、船舶监督处处长李明、通航管理处处长王国龙,就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唐山海事局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唐山智慧海事”建设为切入点,以智慧监管提升海上交通安全水平新质效,以智慧服务构建港航经济发展新引擎,着力打造智慧监管、智慧服务、智慧港航为一体的智慧海事体系,助推唐山沿海经济实现新跨越。

实现海上辖区5G网络全覆盖,构建海上5G应用新场景

海上气象条件恶劣,缺少固定支撑点和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在移动通信建设上处于先天劣势,通信不便严重制约了船舶及海上设施信息化发展。唐山海事局在4个石油平台站点建设5G基站,开通了渤海首个石油平台5G公共服务网络基站群。石油平台单站点覆盖半径达25公里以上,距岸45公里以上的海域可流畅使用手机通话和上网功能,实现了辖区近4000平方公里海域5G手机信号全覆盖。

建成河北首套商渔船碰撞预警系统,织密水上安全“防护网”

利用辖区5G信号全覆盖优势,开创电话、短信实时提醒功能,破解船舶驾驶员不守听甚高频、脱岗、睡岗问题。唐山海事局在船舶监控智能语音提醒系统基础上持续升级,增加分级管理和分级预警功能,完善告警通知机制,除VHF提醒外,还将告警信息通过电话通知船主、驾驶员、家属等相关人员,从而提升渔船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保障海上作业安全。目前系统每天自动发送短信约100条,拨打电话约50次,实现了海事交管中心与渔船的直接提醒,大幅提升了渔船从业者的安全意识。

建成分布式电子巡航系统,实现通航水域“全景化”感知

唐山海事局联合电信公司、中海石油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港口拖轮公司在海事巡逻船、港口拖轮、油田辅助船和海上固定式平台安装高清摄像头,并统一接入5G视频信号,充分利用拖轮、油田辅助船等活动频次高、时间长、范围广的特点,使其成为海事电子巡航的移动“眼睛”,织密智能安全监管网络。以往,关注海上风电施工进度、了解航道是否有渔船下网、监控海面是否受污染等业务需乘坐海巡船前往现场;如今在唐山海事指挥中心一键点击即可随时巡查海上异常状况,大幅提升了海上监管工作效率。

打造“海上智慧工地”,助力海上风电建设安全顺畅

2025年,唐山沿海先后启动了河北建投祥云岛250MW海上风电、唐山顺桓祥云岛250MW海上风电和唐山乐亭月坨岛海上风电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保障海上风电建设安全顺畅,唐山海事局以“智慧系统集中应用、智慧感知提档升级、智慧辅助创新实施、智慧管理协同发力、智慧科教持续赋能”为着力点,打造“唐山海上智慧工地”,有效破解海上风电施工安全监管难题。“唐山海上智慧工地”依托分布式电子巡航系统,构建全方位、全天候的可视化监控网络,通过智慧海事系统和海上风电光伏安全综合服务保障平台的应用,集中汇聚并可视化呈现海上风电项目进度、施工船舶与人员动态、施工现场水文气象数据以及各类预警信息等关键要素,形成了“一图可知全局”的智慧工地监管中枢。

打造“空天地海”智能监测系统,船舶乘潮进港再提速

通过推进气象站、潮位站、AIS基站及浮标站等多类型监测站点建设,构建起全方位的航道监测网络;在此基础上搭建高精度水动力预报模型,不仅能够实时观测航道风速、能见度、潮流等关键水文气象数据,更可实现未来72小时的精确预报,为航道运行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依托精准的水文气象预报能力,该项目进一步实现船舶实时乘潮精准预测,推动船舶乘潮进港窗口期持续拓展。据测算,预计每次潮水可拓展30分钟缓流窗口期,这一突破将有效减少因潮水条件限制导致的船舶等待时间,从而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利用效率,为辖区航运经济提质增效注入新动能。

实现“人工智能+”海事场景,赋能海事服务效能新跃升

唐山海事局通过实现DeepSeek-R1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构建VTS管理、海事政务咨询、船舶安检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图谱,利用DeepSeek大模型调取知识数据,解决了传统业务流程繁琐、耗费时间长的问题,“小海”AI值班员一键即可实现气象预警、调取数据、执行预案、计划审核等功能,通过与“小海”对话,船舶进出港计划审核发布时间由人工操作17分钟缩减到1分钟,临时交通管制信息处理时间由20分钟缩减到2分钟,恶劣气象预警发布时间由26分钟缩减到3分钟。同时,秉持“让群众少跑腿”原则,唐山海事局在河北辖区率先完成政务服务智能客服AI大模型更换工作,“AI客服”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了全时段在线咨询和文书下载服务,服务效能大幅提升。

研发“水铁联运转换平台”,打造集装箱运输“快车道”

为解决海运、铁路运输集装箱锁孔位不一致而严重影响船舶周转率的难题,唐山海事局坚持不等不靠,创新打造“水铁联运集装箱装载转换平台”,攻克了水铁联运“一箱到底”的主要难题,推动实现了“全程零换装、双层高效配载”的突破性运输模式。唐山海事局与合德海运、津唐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协同合作,充分叠加京唐港“世界一流大港+渤海黄金水道”组合包,形成集“货-铁-路-港-船”于一体的全程集装箱运输服务方案,大幅度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水铁联运“一箱到底”模式,可实现集装箱直接装船出海无需二次倒运换装,可减少货损差8%。同时,对比全程海运,可节省7天左右,运输时间缩短10%。经初步测算,年内将为港口企业节约成本2800余万元,缩短船舶在港作业时间1万余小时。截至目前,唐山海事局辖区集装箱运量已达203.7万标箱,同比增长17.55%。

【记者提问】

记者:刚才发布词中提到,唐山海事局通过“分布式电子巡航系统”和“商渔船碰撞预警系统”织密了水上安全“防护网”。请问,这些智慧化监管手段在实际应用中,对提升海上本质安全水平起到了哪些具体作用?

庞俊青:唐山海事局海上5G应用为沿海航运经济注入强劲动能,作用体现在多维度。

基础层面,联合建成的渤海首个海上石油平台5G基站群,构建了从沿海陆地、沿海岛屿至海上钻井平台的多层次立体化5G网络,实现辖区近4000平方公里海域信号全覆盖,填补远海通信空白,为智慧航运筑牢网络根基。

除此之外,海上5G覆盖正在催生船岸数据交互、海洋气象监测、海上旅游观光等新场景,形成“建网促应用、应用带产业”的良性循环,为航运经济注入新质生产力。

在安全保障上,5G低时延、广连接特性推动监管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通过在各类船舶及平台部署高清设备,构建“分布式电子巡航系统”,实现了海上主要航道的可视化感知,结合“商渔船碰撞预警系统”精准预警,使用甚高频、电话、短信直接对风险船舶驾驶人员进行精准提醒,有效提醒率达98%,提高了海上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

记者:我们注意到发布词中“人工智能+”海事场景和“水铁联运转换平台”令人印象深刻。请问,“小海”AI值班员和AI政务客服在提升服务效能、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给行政相对人和港航企业带来了哪些最直观的便利?

李明:唐山智慧海事建设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港航经济,取得显著成效。

政务服务提质方面,依托AI技术推出“小海”语音助理和DeepSeek-R1大模型,将船舶进出港计划审核时间从17分钟压缩至1分钟,恶劣天气预警发布效率提升89%,政务处理效率大幅提升。

物流效率提升方面,创新研发的“水铁联运集装箱装载转换平台”解决了船舶与铁路集装箱匹配难题,能大幅度地节约企业时间和经济成本,助力唐山港京唐港区竞争力跃升。

安全监管升级方面,建成渤海海域首个5G基站群,覆盖近4000平方公里海域,部署“商渔船碰撞预警系统”系统实现船舶碰撞风险预警精准覆盖,累计提醒危险6.5万次,有效提醒率达98%,保障了通航安全。

船舶进出港效率提升方面,联合唐港股份打造“空天地海”智慧航道项目,推进25万吨级超长航道全要素监测,实现通航环境“预测+实时”服务,推动船舶乘潮进港窗口期持续拓展,预计每次潮水可拓展30分钟缓流窗口期,有效减少因潮水条件限制导致的等待时间,进一步提升港口航道的整体利用效率,为辖区航运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记者:我们很关注“唐山海上智慧工地”的建设。请问,5G技术为刚才介绍的分布式电子巡航、可视化监控网络等功能的实现带来了哪些在4G时代无法实现的能力?

王国龙:(一)管理效能初步提升。通过智慧系统的初步应用、线上流程的推行和远程核查方式的实施,海上风电项目部分管理环节的效率得到提高,如施工船舶信息报备、检查任务传递等更为便捷顺畅,极大提高施工船舶进场效率,为施工进度提质增效。

(二)感知能力显著增强。当前布局的分布式电子巡航系统、电子围栏系统、人员定位应急设备,奠定了全方位、全天候监控感知能力的基础,监控预警更全面、精准、及时,有力保障海上施工安全。

(三)协同共治格局正在形成。安全协同管理机制的初步建立、“三专”管理模式的运行,有效促进了内部联动和外部协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海上风电安全管理格局的步伐加快。

编辑: 赵春卉